
编者按:每当4月1日来临,你是否都会听到愚人节的警句——“当心别做了四月的鱼!”这被允许愚弄人的一天,24小时后就没有了“特权”。然而,人生若有蒙蔽,却会让人天天活在愚人节里,成为蒙蔽这张网里的落网之鱼。我们生活在一个言论越来越自由的时代。时代、社会、以及我们自己,如果对所有的影响力毫无防备、如果对所有的主张都不加分辨、就会在使生命亏损、甚至灭亡的思潮里遇溺……思想中一切的蒙蔽,都是每次遇溺的残骸,它们没有生命力,却理直气壮地占据在人心与思路的关卡要道中,使人迷失、挫败、僵硬、抑郁……
蒙蔽,最擅长的就是——隐瞒真相,欺哄人心;
蒙蔽,最残酷的就是——遮蔽真光,让人活在黑暗之中,心里没有光明,却自以为眼睛看到了真理!
因为,蒙蔽,常披着虚假华丽的外衣,有着强势的气派,并且特别善于抚摸人的罪性,迎合内里的私欲……最终,使人心腐蚀、令灵魂溃烂、内心软弱衰微!
今天开始,maia's将在本周陆续推出系列文章,破除某些极不易被辨识出来的蒙蔽,揭示真相,让曾经陷入其中的心灵不再被捆绑、不再被奴役,得以冲出这张蒙蔽的网,享受自由、迎接真光!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David先生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同时也活跃在跨文化沟通和教育的平台,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和提升职场人士的专业素养。他曾任外资企业培训经理、管理杂志特约撰稿人、英文报纸撰稿人、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等职,并多次组织中国企业家到美国著名的大学和企业访问游学。
还记得去年八月David先生在玛亚生活慧年度课堂中分享的“美好婚姻进行曲”吗?它让很多人受益……现在,我们也非常荣幸地再次邀请到David先生4月20日(周六)来到玛亚生活慧现场,继续与我们分享“完美主义”这个主题。相信这次的分享同样会祝福众人!

2018年我经历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我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也顺利进入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周围朋友的眼中,我已经成就了许多梦想,达成了许多目标,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可我心里却莫名奇妙地开心不起来,里面不满足,也渴望得到更多,但又说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八月份回到公司工作时,发现自己的情绪、体力已经跌落到低谷,原本担当的项目也持续不下去了,不得已只好返回家中休养。这期间经历了几个月的思想挣扎,过程痛苦难当。有时甚至因为小事对孩子发怒,也不想见朋友。我不禁问自己:“我究竟怎么了?”我隐约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碍我获得生命的突破,但我又难以具体描述和定义到底是什么。在这段难熬的时间里,我花了大量时间到野外徒步,借着亲近自然的机会,我做了彻底的反省,并认真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结果发现自己里面竟然隐藏着一个巨人……
我出生在农村,只有在学校春游的时候才有机会进城,那可是我小小世界中的绝顶大事。我喜欢城市里的五光十色,羡慕城里的同龄人,他们穿的时髦的衣服和鞋子,让我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相比自己身上穿着哥哥的(有时候甚至是姐姐的)不合身的旧衣服,让我有种羞耻感。几年后,哥哥考进城里读书,回家的时候兴奋地与我分享城里的种种奇闻趣事,这更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向往不已。我的机会终于来了,中考的时候,我以区里前十名的成绩考入了城里的师范学校。在毕业包分配的年代,可以进城读书和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是人人都羡慕的,亲戚朋友们告诉我已经进了“铁饭碗”的保险箱。入学之后,我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发生了巨变,既然未来有保证,我再也不愿好好学习了。我开始学着城里同学的样子装扮自己,喜欢出风头、经常逃课、抽烟喝酒……第二年开学不久后,我被学校开除了。之后,我的生活便进入了坐过山车般的起伏,开始了南下深圳、北上北京的浪迹江湖的生活。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让我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我开始错误地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什么人可以值得依靠的。这种错误的思想一再得到强化,我的逻辑是:只有拼命努力,不断让自己超过别人,我才能立足。只要我变得更完美,无可挑剔,就再也不会被人看不起。这种思维体系在我里面生根立足。甚至是在有了信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总是容易担心焦虑,总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一方面期待被人认可,另一方面,却总觉得自己缺乏、不够、自卑。去年经历的生命低潮,给了我一次彻底审视自己价值体系的机会。这是一次自我发现之旅,也是一个破茧重生的过程。原来,在羞耻感、自卑、怕被拒绝、力求完美的表象后面,是完美主义这个巨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都有完美主义倾向,或是这种思想的受害者。这里,我想与大家坦诚分享我的发现。

休斯顿大学的布林·布朗博士(Dr. Brene Brown)是研究完美主义的权威学者,在2007年经历了个人情绪崩溃之后,她也开始探寻完美主义的成因和解药。超过十年的研究,数万份的访谈之后,她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完美主义是一个危险而脆弱、自我陶醉和自我破坏的信念体系。完美主义者的思维逻辑是:如果我表现得很完美、看上去很完美、生活得很完美,就能减轻或避开因批评、责怪和失败而带来的羞耻感和自卑感。同时,完美主义也是一个使人上瘾的思想体系,在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中,错误、失败、误解是不可避免的。而完美主义者会认为他们经历的这些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导致的。因此,他们不会质疑完美主义的错误逻辑,反而会变得更加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与追求卓越和自我进步有本质的区别。完美主义者会因为外在的成就和表现而沾沾自喜,他们的价值感来自于外在事物,而不是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认同。完美主义对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破坏巨大。完美主义者常常为了逃避批评而不敢大胆尝试,因为对失败的恐惧,完美主义者不敢挑战自己进步。完美主义者也常常对身边的人(尤其是亲近的人)表现得尖酸刻薄,批评指责起来毫不留情。因为家人的不完美表现,会触动他们里面不安全感的神经。同时,完美主义者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因为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状态的厌恶,导致了愤怒,而这种内化的愤怒,是抑郁症的主要成因。完美主义者也是成瘾的高危人群,他们会借酒精、色情、游戏等成瘾行为来逃避现实。他们期待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完美”的体验。完美主义是一个海市蜃楼,它只在乎远处的观感,但却没有任何内容和实质。对许多深陷在完美主义沼泽中苦苦挣扎的人,解药在哪里呢?

英国作家撒母尔·约翰逊 (Dr. Samuel Johnsons)是这样描述的:“感恩是极有修养的产物,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拥有。”与快乐相比,感恩来自于由内而发的对生命的热忱,相信并敬畏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而快乐感则需要依靠外部环境带来推动,并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如同潮水般的速起速落。
卡耐基先生在他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波西德·达尔 (Borghild Dahl)是一位50岁接近失明的重度眼疾患者,她的生活只能靠着左眼的微弱视力,看书的时候,她只能把书举到离左眼很近的位置,连睫毛都能够碰到书页。但她不打算自怜,靠着坚强的毅力,她不仅大学毕业,而且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在她52岁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著名的梅怡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一项新手术,帮助她提升了视力。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她眼前,洗碗都成为了一件令她兴奋的事。在书中,她写道:“我开始玩弄手中的肥皂泡,对着窗外的光线,我看到了彩虹般的颜色。我从厨房的窗口往外看,一只灰黑色的麻雀正飞过积雪。”达尔以这句话作为结束语:“亲爱的天父,我感谢你,我感谢你。”达尔为能够看到洗碗时的肥皂泡的色彩和飞过雪地的麻雀而感恩,我们不觉得惭愧吗?我们一直生活在童话世界中,有健康的双眼和身体,却瞎得不知为我们所拥有的珍惜和感恩。

常常为自己所拥有的而感恩,是对付完美主义的最有效方法。开列“幸福清单”是培养感恩习惯的一个好方法。它会帮助我们把注意力从“我的需要”转到“我们的需要。”请注意:“幸福清单”与“梦想清单”有本质的区别。“梦想清单”常常与物质目标联系在一起,比如梦想中的房子、汽车,赚更多钱等等。而“幸福清单”更多是一种不断回顾自己所拥有的祝福而获得的内在满足感。准备一本“感恩笔记本”吧!每天把感恩的事情数算一遍。如果你坚持下去,我保证,你里面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完美主义者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他们期待获得他人的认可,但内心却对自己没有真正的接纳。这样反而阻碍了他们成就专属于自己的人生。当我们努力想把自己套入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中去,结果只有迷失。完美主义者有一个自相矛盾的逻辑:期待被爱、想要获得归属感,却又担心靠的太近会让他人看出自己的不完美而受到拒绝。他们就在这样的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中痛苦挣扎。
不接纳自己的逻辑后果就是自怜,这是另外一个可怕的陷阱。完美主义是一个不存在的假命题,因为,受挫折、失败、被人误解是寻常的人生经历。完美主义者却把这些寻常体验当作是致命打击。他们在遭受这些挫折时的唯一退路只有自怜。自怜会摧毁一个人的创造力、思考力、体谅力,是一个破坏力极强的情绪。对付自怜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相信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已足够!我的出生、身高、体型、经历都是独特的。我的价值不是在与人比较的时候才体现出来,遗传学和人体基因图谱的解密告诉我们,出现一个与你一模一样的人的几率几乎不存在。换句话说,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你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奇妙可畏。所以,当你感到要陷入自怜的情绪中时,你要坚定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的存在是一个奇迹”、“我有权享受当下的幸福”。
完美主义也会带来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让人不想也无法弯下腰来帮助比自己卑微的人。西方的谚语说:“施比受更有福。”只有高贵的奉献动机,才会为自己带来深深的喜乐和满足。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觉得世界欠他的,而这样的思想,必定把人引向失望和愤怒的深渊。
相反,忘记自己,服务他人才会给我们带来超越性的喜乐体验。我认识的两位平凡美国女性,她们懂得这个道理要比许多声名显赫的人要多得多。唐娜女士在广西开办孤儿院超过二十年,收养了64名孤残儿童,许多的孩子如今都成才了,也成家立业了,都是因为他们的“洋妈妈”对他们舍己的爱和付出。柯林女士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开创性地开办了一家专为自闭症儿童而设立的教育中心,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教会了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也给这些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带去了盼望。我有一次去探访她的时候,看着她穿着一件再普通不过的T恤衫,兴奋地拉着一个小推车准备去农贸市场给孩子们买菜。唐娜和柯林都是平凡人,她们却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他人。
永远不要认为这个世界欠你的,而要把自己的生命当作是对世界的一个礼物。你可以把 “世界可以给我什么?”转换到“我可以为世界带来什么?”把你的时间、关注、金钱、资源给更需要的人,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律会慢慢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你会获得发自内心的喜悦,会变得越来越富足,态度也会越来越正面积极。
由于完美主义者会不断纠结在无法改变的事实里面,并在愤怒中蹂躏自己。所以,他们的心中常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波澜起伏。他们不知道,当一个人学会平静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时,反而会释放心灵的力量。昨天的失败、今天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忧虑像三股绳子一样牢牢地捆绑着完美主义者。他们经常把自己看得太重,以至于抗拒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可改变的事情。适当的自嘲,平静地接受那些无法重来的事吧!这样会让你重新获得宁静的心。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著名思想家尼布尔博士(Dr. Reinhold Niebuhr)的祈祷文:祈求主赐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赐我勇气、改变能改变的事情,并赐我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学会放下是生命课堂中的必修课。
2018年的谷底经历,我整整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走出这个心灵的沼泽地。我必须承认,选择与一个“不完美”的自己生活,需要极大的勇气。抛弃过去的失败、被错待的愤怒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更需要毅力和决心。虽然我有时仍然会感到胆小、害怕和无所适从。可我愿意鼓起勇气去接纳自己和身边人的不完美。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生命本身就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完美礼物!逃避、假装和自怜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廉价物品,但也具有毁灭性的后果,而愿意选择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中发现美好、贡献美好,并张开双臂拥抱一个全力去活、全心去爱的生活方式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让我们一起,勇敢地做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