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伦敦奥运会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再去重温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体育电影时,曾经燃烧的激情依然在激荡着我们的心。下面的这些影片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事件,同样有着严酷的历史背景,同样有着众志成城的团队,同样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伦敦奥运会留下了一句含义深刻的口号——激励一代人!而我们在这些光影的故事中,感受到的是勇气,是尊严,是信仰,是坚持正义的精神力量,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伯尔尼奇迹》:从1945到1954
原名:《Das
Wunder von Bern》
上映时间:2003年
出品:德国
导演:荣克·沃特曼
1945年,德国战败,二战结束;
1954年,第5届世界杯举行。
……
让我们先把视线聚焦到故事的开头:1954年春天,德国鲁尔工业区埃森小镇,旷野外一棵秃秃的树梢上,一声悠扬的鸽哨划破了清冷的天空,几个孩子爬上高高的树枝,正在用望远镜眺望着远方——原来,他们是在等待着一只信鸽飞回来,它捎回的是此时正在进行的家乡球队埃森队客场出战亚琛队的消息……11岁的马蒂亚斯,就是这几个热爱足球的孩子当中的一个。
马蒂亚斯少言寡语,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足球。平时,他在酒吧里帮妈妈干完活后,就会到埃森足球队去当球童。他的“老大”是球星赫尔穆特·拉恩,马蒂亚斯为他拣球、拎包、擦鞋,还充当“训练日闹钟”……渐渐地,在他们之中有了一种父子般的深厚感情。马蒂亚斯成了拉恩的“幸运星”。
然而,一切在马蒂亚斯的父亲回来之后发生了改变。鲁班斯基在二战中成了战俘,他在苏联的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零4个月。11年来,他经历的是杀戮、饥饿、折磨和死亡的恐惧,他把这种“战争后遗症”带回了家里,让这个饱受战争创伤的家庭笼罩在慌恐和压抑当中……
1954年6月,马蒂亚斯最盼望的第5届世界杯在瑞士开战了!联邦德国队的晋级之路并不顺利,他们曾在小组赛中以3:8惨败于匈牙利,只是在7:2击败土耳其之后才杀进16强。这时的埃森小镇,人们的关注点全部放在世界杯上。在马蒂亚斯家的酒吧里,别人都在谈论球,而马蒂亚斯却如坐针毡。他这时最大的愿望是,到球赛现场为他的“老大”加油,因为他俩有一个约定,拉恩在走之前对他说:“只有你在,我才能赢得重要的比赛……”然而,当他把这个愿望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鲁班斯基无法理解,并且动手打了他。是母亲挺身而出,让父亲感受到全家人为使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状态所做的努力,还有牧师的开导打破了他心中的坚冰,鲁宾斯基重新拾回了生活的勇气。
1954年7月4日,是联邦德国队与匈牙利队最后决战的日子。马蒂亚斯惊喜地看到父亲开来了借来的汽车,他要载着儿子,赶往比赛现场伯尔尼……
本来艳阳高照的天气,却在决赛开赛之前奇迹般地下起了倾盆大雨。匈牙利人一开场就势不可挡,仅仅8分钟的时间里他们连进两球。那一刻没有人怀疑,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球队可以掌控比赛的走向。然而,世界杯决赛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反击,就从这里打响了!接下来的又一个8分钟,联邦德国队连进两球扳平了比分!
奇迹不会就此终止!赫尔穆特·拉恩在决战中终于出场了,他注定要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比赛已经进入尾声在一次发任意球的时候,他意外地看见了站在场边的“幸运星”——小马蒂亚斯……马蒂亚斯将球掷给了赫尔穆特,他加速,晃过一名防守队员,在禁区前突然一记势大力沉的低平球射门——进了,3比2!赫尔穆特在第86分钟绝杀匈牙利,“伯尔尼奇迹”在那一刻被载入史册……
该部影片反映的是联邦德国足球第一次取得世界杯冠军的真实历程。球迷们都知道,在世界足球史上,德国足球始终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严明的团队精神著称,被誉为“德意志战车”。德国国家足球队曾三夺世界杯三夺欧洲杯,是历史最悠久战绩最辉煌的传统足球强队。可以想见,足球对于德国人来说意味什么。从1945年到1954年,德国人经历着战败之后的伤痛,而“伯尔尼奇迹”的诞生,远不只是一场足球比赛的胜利,而是德国精神复苏的一种见证。世界足球专著《足球神话百科全书》中对“伯尔尼奇迹”有着这样的评价:“伯尔尼的胜利是德国足球美德的诞生,是国家自信心的重生!”
从那天起,再也没有人怀疑“德意志战车”的战斗力;从那天起,德国和德国足球一起走上了复兴之路。“伯尔尼奇迹”只是一个开始——精神重建,经济复苏,战后德国的发展奇迹从此开始……
《胜利大逃亡》:足球比子弹更有力
原名:《The Great
Escape》
上映时间:1981年
出品:美国
导演:约翰·休斯顿
主演:史泰龙、贝利、博比·摩尔
很多中国人是从《胜利大逃亡》开始,真正了解到体育电影的巨大魅力。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进的第一部有大制作大明星的“大片”。正是从80年代初开始,国人们才渐渐知道了,足球世界里原来有一个“世界杯”,还有一个球王叫“贝利”;而在电影世界里,有一个明星叫“史泰龙”……
二战期间的法国。德军的一座战俘营里。这时已到战争末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纳粹为了提振士气,竟不可思议地与被关押的同盟军战俘定下了一场足球赛。比赛将在兵精马壮的德国国家队与羸弱不堪的战俘队之间进行,孰胜孰败,似乎一目了然……
七拼八凑的战俘队里不乏踢球高手,其中有曾经的英格兰国脚科尔比,黑人球员刘易斯等,但也有像只打过“美式足球”的哈奇这样的滥芋充数之人。但是,这支球队正在酝酿着一个大行动,他们要借着这场比赛,带领战俘们逃出生天。
逃亡计划在训练的过程中周密地运行着,终于等到了比赛的那一天。上半场,德国人在裁判的偏袒下,连进四球,他们粗暴的打法甚至让刘易斯不得不受伤下场。但是少一个人的战俘队反而激发出了斗志,就在上半场结束前一分钟,他们扳回了一球。
中场休息。这时,法国抵抗组织已打通了战俘队更衣室的地道,按照原计划,这是全体队员逃走的最佳时机,自由就在眼前了!然而,为了荣誉,他们却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比赛。
下半场,这些坚强的斗士们一分一分把比赛追成了4比4平。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发生呢?带伤的刘易斯一记漂亮的“倒挂金钩”,把比分反超!可是接下来,比赛的最后时刻,裁判却判罚给德国队一个点球。不过这一次,作为替补门将出战的哈奇神奇般地扑出了点球。战俘们胜利了,全场欢呼,球迷们涌入场内,簇拥着这些英雄,巨大的人浪涌向体育场的大门……这些没有从阴暗的下水道逃走的战士们,以英雄般的方式实现了大逃亡……
《胜利大逃亡》汇集了包括球王贝利、1966年英格兰捧得世界杯时的队长博比·摩尔,以及当时一众足球名宿在内的豪华阵容,在如日中天的影星史泰龙领衔之下,把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表演镜头留在了球迷和影迷的梦幻当中,成就了一部在电影史上不可被忽视的经典体育电影。然而,由于“好莱坞式”的理想主义和娱乐精神的渲染,这部影片远远没有达到它所应有的深刻和高度。还是让我们回到影片取材的真实故事当中,真实远比电影严酷的多……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不是在法国,而是在乌克兰。在德军占领期间,乌克兰的顶级球队基辅迪纳摩队的多数球员来到一家面包房工作。当时,德军要组织联赛,于是,这些球员和面包房的其他员工一起,组成了一只球队“FC
Start队”,他们选择身穿红色队服参赛。这支为民族荣誉而战的球队在联赛中所向披靡,他们先以6:2战胜匈牙利驻军代表队,后以11:0战胜罗马尼亚驻军代表队,接着又以6:0战胜德国驻军代表队。最后,他们迎战的是德国空军队,结果是以5∶1大比分击败了这支德国最优秀的球队。
这下德国人恼了,要重新安排比赛。重赛的那一天,乌克兰人以3:1领先结束上半场。可是在中场休息时,纳粹派来的人警告队员们:要么让德国队获胜,要么他们赛后进集中营。但队员们用行动回答了纳粹的威胁,他们还是以5:4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赛后一周,纳粹从面包店带走了全部队员,把他们关进了基辅郊外的希莱兹集中营,据说后来有五人遇害。直到战后的1971年,基辅人民终于为这些英勇的队员们设立了纪念碑。
足球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这些即使面对敌人的枪口、依然可以无惧无畏的球员告诉我们——足球,要比子弹有力得多!
《冰上奇迹》: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发生
原名:《MIRACLE》
上映时间:2004年
出品:美国
主演:库尔特·拉塞尔
冰球运动对于欧美人来说,其地位完全是与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运动不相上下,同样也是最受欢迎的、职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主流运动之一。而在1980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一场美苏之间的比赛,而且并非是最后决赛的一场比赛,却成为了冰球史和奥运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大决战……
这场大决战的总导演名叫赫伯·布鲁克斯。他在年轻时本是美国国家冰球队的一员,曾代表美国出战1964年的冬奥会,但是没能赢得冠军,这成了他生平最大的遗憾。1980年的盐湖城冬奥会到来之前,他终于可以以教练的身份一尝夙愿了。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奥运会还禁止职业冰球选手参赛,各国的冰球队只能是以“业余选手”参赛。而社会体制不同的苏联,却可以规避这一规定,用他们最出色的球员出战冬奥会。可以想见,摆在布鲁克斯面前的难题有多大。为了参加这届冬奥会,布鲁克斯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穿梭在各大学之中,挑选他的球员组建奥运代表队。最后,有来自5所大学的20名年轻人聚集在星条旗下,队中仅有一人参加过上届冬奥会。这是一支标准的“学生军”,而他们的对手,却是有着5枚冬奥会金牌在握的、全部由专业球员组成的苏联队。在美苏两队相遇之前,没有一个人看好这支年轻的美国队……
但是,奇迹竟然真的发生了!1980年2月22日,布鲁克斯率领的美国队与苏联队在半决赛中相遇,最终是以4:3的比分战胜了苏联队。在随后的决赛,他们又战胜了芬兰队夺冠,上演了震惊体坛的一幕冰上神话!这支队伍从此被称为“冰上奇迹队”
(Miracle on Ice),他们的故事在随后的每一届冬奥会上,都会被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提起。
“如果你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If
you believe in yourself, anything can happen),影片中的这句经典台词被广为传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上世纪80年代,世界正处于“冷战"的阴霾之下。就在1980年冬奥会举办前的两个半月,苏联军队悍然入侵阿富汗,令美苏两强剑拔弩张。而此时的美国国内,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令年轻人对于美国的世界地位产生了怀疑。在如此背景下举办的冬奥会,也便成为了美苏“争霸”的一个舞台。而“重中之重”的冰球金牌,无疑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关于那场比赛,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历史片断的记载中,去理解那个时代这场冰球比赛的特殊历史价值。就在比赛前的一天,《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这样写道:“除非冰面融化,除非美国队创造奇迹,否则苏联队将在他们参加的七届奥运会中第六次夺冠。”可是,在比赛之中美国队士气高昂,竟然以4∶3取得领先。还有最后的10分钟了,他们的门将、来自波士顿大学的克莱格如有神助,化解了无数次苏联人的猛烈攻势,确保了全队把比分保持到终场。这最后的关键时刻,当时现场评论员那狂吼般的解说也成为永久的经典——“还有11秒钟!现在只有10秒钟了,让我们倒计时吧!还有5秒钟……你相信奇迹吗?是的!”
而在赛场之外,这场比赛的冲击波也是那么的猛烈。美国专门研究奥运会传播的学者安德鲁,曾在他的一本专著中描述过自己在那个时刻的经历——比赛当天的晚上,他和父亲驾车行驶在一段偏僻的高速公路上。突然对面急驶而来的车辆不停地闪灯,周边的车辆不停地在鸣笛,很多车辆甚至慢慢地停靠在路边,人们纷纷从车上下来,彼此拥抱欢呼。他和父亲这才意识到,一定是有大事发生了!于是他们赶紧打开收音机,听到的就是这个消息——“美国冰球队4∶3战胜了苏联队”。安德鲁在书中感慨道,那是他“最初的奥运情怀启蒙”。
|